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_188比分直播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信息发布 > 全国联播 > 内蒙古
内蒙古
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——
唱响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壮美和鸣
发布时间:2025-07-07 10:53 来源:中国文化报 编辑:李晓霞
信息来源:中国文化报 2025-07-07

  7月3日至6日,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、鄂尔多斯、乌兰察布三地唱响。来自全国的65支队伍近400名表演者,携42个国家级和2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会聚于此,以歌为媒,生动展示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成果,共谱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结乐章。

  传承中创新 创新中发展

  原生民歌是贴近大地的声音。它以生活为谱、以岁月为弦,每一首原生民歌,都是对一方水土的深情告白。

  在本次民歌节展演节目中,既有沂蒙山小调、塔吉克族民歌《古丽碧塔》等经典老歌,也有侗族大歌《侗家歌唱新时代》、蒙古族民歌《春天》等新创作品;既有左权开花调、汕尾渔歌、木洞山歌、森林号子等传统民歌,也有子位吹歌、复州双管乐、伽倻琴艺术等器乐展演。丰富多元的内容与形式,生动展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类非遗在传承中创新、在创新中发展的丰硕成果。

  “惠民政策助力强,生产生活样样帮。社会越变越理想,公路高铁过侗乡……”一曲《侗家歌唱新时代》以古调新词,道出侗乡儿女的时代心声。

  让民歌在现代社会扎根新土壤、焕发新活力,关键在于找到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。贵州省从江县民族艺术团负责人陆永华说,在从江,侗族大歌早已融入侗寨日常,不仅村村有歌队、人人能传唱,更从“村BA”等文旅新场景唱到了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国际舞台,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动人音符。

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左权开花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海萍介绍,山西省左权县建起了“民歌村+传承人+艺术团”三级分层保护体系,在《太行奶娘》《烽火家书》等剧目的创排中巧妙融入开花调的音乐风格与唱词特色,有力推动了这一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。

  聚焦地域特征、民族特色与艺术特点,我国持续深化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。目前,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,传统音乐类项目共有189项,涉及431个申报地区和单位,相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共475人。而两年一度的中国原生民歌节,已成为提升传统音乐可见度与影响力的重要平台。

  民歌为民 越唱越亲

  民歌源于生活,发于心声。中国原生民歌节的生命力,正在于让歌声飞入寻常百姓家,让民心在旋律中共鸣。

  本次民歌节践行文化惠民,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。开、闭幕演出全程网络直播,打破时空阻隔,邀各地网友共赏民歌风华;弘扬乌兰牧骑“扎根人民、服务群众”的精神,组织展演队伍携手当地乌兰牧骑,深入呼和浩特、乌兰察布、鄂尔多斯三市的广场、校园、牧区、景区、街区,开展6场集中展演与8场走基层惠民演出。从城市街巷到草原深处,民歌声声流淌、浸润人心。新媒体平台同步发起“我们一起唱民歌”互动专区,精准推送专属歌单,线上、线下载歌载舞,激发全民传唱热情。

  音乐超越地域与语言。民歌节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阔舞台,彩排间隙,到处都能见到各地传承人对歌、合唱,他们互学互鉴,彼此欣赏。天南海北的乡音在此汇聚,唱响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壮美和鸣。一场场深入基层的演出,将多彩的民族文化带到群众身边,各族民众在共赏共唱中,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石。

  “你知道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……”漫瀚调的豪迈歌声在舞台上响起,将草原与农耕文明交融的故事娓娓道来,它已超越歌曲本身,成为黄河两岸各族儿女共建家园的生动见证,更是民族团结、手足相亲的深情礼赞。花儿、爬山调……民歌节舞台上展示的这些民间音乐,是各民族文化在歌声中共生共荣的一个缩影。正如呼和浩特市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副院长樊学勤所言:“舞台上的每一首民歌,都像一扇展现中华文化瑰丽多姿的窗口。”

  民歌为民,越唱越亲。这场盛会激励着中华儿女同心奏响民族团结奋进的时代强音。奔涌的歌声,正汇聚成连接心灵、滋养共有精神家园的磅礴力量。

  歌游新体验 文旅新场景

  追歌而来,踏歌而行,载歌而归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侗族琵琶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吴金燕说,民歌节期间,深切感受到内蒙古作为承办地的热情与诚意,给她印象最深的是“南北对唱”环节。“不同旋律的碰撞,让我们感受到民歌的博大与包容。内蒙古是歌的海洋。”吴金燕说。

  在歌的盛会之外,当地文旅部门还在本次民歌节现场设置了“非遗大集”与“民乐中国”AI互动体验区,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在此对话。内蒙古皮雕、蒙古族银饰等匠心手作和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展示,让观众沉浸式触摸当地文化肌理。而AI互动体验区更是人气爆棚,游客们在智能设备前尽情体验、感受民歌旋律的美妙。

  近年来,内蒙古以“歌游内蒙古”文旅品牌为引领,秉持“系统保护、活态传承”理念推动传统音乐发展,具体包括强化保障,出台保护条例、制定专项规划并配套资金;持续挖掘,编撰文献、建立数据库并数字化声像档案;加强研究,多维度开展传统音乐整体性学术研究;创新保护,推出《蒙古马》等舞台精品;以文塑旅,依托乌兰牧骑艺术节等活动及新媒体平台,拓展传播渠道,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,让传统音乐在新时代焕发生机。(王添艺 王 慧)

上一篇:
下一篇: 发现中国之美 相约亮丽内蒙古